創世記簡介

寫作背景
創世記是全本聖經的第一卷。猶太人沿用中東的習俗,以本書的第一個字「起初」為書名,反映出本書的重點乃是敘述萬物和以色列國的 起源。不少學者認為本書是寫於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的期間;也有人以為是摩西在埃及皇宮寫成的,但這種說法理由不強。

主題特色
本書的主題是「揀選」;作者透過神創造世界和人類的背景,說明神如何選以色列人成為祂自己的選民。神首先在亞當三個兒子中選了塞 特,再從塞特後代中選出挪亞,隨而選出閃,跟著是他拉,最後選召了亞伯拉罕。

本書凡涉及耶穌的教訓,大多以祂的國度為主題。「天國」一詞便出現了三十三次。作者描述這位君王在世上的三重任務──教訓、傳福 音、醫病 (4:23; 9:35) , 給天國裡的門徒留下榜樣和使命。

本書明顯地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 1-11章,敘述萬物的起源,包括宇宙和人類的創造、人類犯罪、人類被滅和分散。 第二部分是第12-50章,詳細地記述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的生平,為出埃及的記載佈下伏筆。

創世記的作者或許不是以撰寫一本系統神學的巨著為主要目的,但他的作品透示出四點重要的神學思想。 1.創世記明確地指出宇宙間只有一位真神,祂是世界和世界上一切的創造者。 2.本書刻畫出人類崇高的地位,人是按神的形像和樣式造成,較其他萬物都高超。 3.本書清楚描繪罪惡的嚴重性,人犯罪就和他的造物主隔離,而罪惡的結局乃是死亡。 4.本書也提到神主動地救贖人脫離罪惡,要藉著亞伯拉罕和他的後代去完成祂的救贖大計。

本書大綱

  1. 萬物起源(1:1-11:9)
    1耶和創造萬物(1:1-2:3)
    2耶和華把亞當夏娃安置在伊甸園(2:4-25)
    3亞當夏娃犯罪以及犯罪的後果(3:1-24)
    4亞當夏娃的兒子和後代(4:1-5:32)
    5挪亞的故事(6:1-9:29)
    6挪亞後代的分佈(10:1-32)
    7被分散的原因(11:1-9)
  2. 以色列人的起源(11:10-50:26)
    1亞伯拉罕的生平(11:10-25:18)
    2以撒和雅各的生平(25:19-36:43)
    3約瑟的生平(37:1-50:26)

Go to Top


出埃及記簡介

寫作背景
希伯來聖經用本書第一個詞「他們的名字」作為本書之名,中文聖經則根據七十士譯本稱本書為「出埃及記」。

傳統學者認為本書的作者就是摩西本人,新約的作者(參可1:44; 約1:45)以及本書自證(17:14),都支持這種說法。本書的內容亦證 明作者必定受過高等教育,曾在埃及居住一段時間,且親眼看見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景,表面上這些都更支持作者就是摩西的說法。

但十九世紀至現在的歷史批評學者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提出「章本假設」,試圖根據不同的寫作風格、不大協調的前後經文,不同的字 彙、宗教思想等,指出本書是主前九世紀至五世紀許多作者把多種底本編成的一本合訂本。

可是,福音派的學者也可以指出這學說有不少漏洞。事實上,本書的連貫性,首尾相應,主題的明顯,處處都表示它是源於一人。此外, 考古學不斷有新的發現,更使學者越來越肯定本書的歷史性。

究竟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期,是相等於埃及歷史的那朝代呢?這問題主要有兩派說法:
1.一派認為出埃及的年分遠至主前一四四五年。這是根據王上6:2推算出來的;
2.另一派則認為主前一二九○才是準確的日期。這是考古學家推算比東和蘭塞兩座積貨城被建造的日期而得出的。

但近年來,不少學者重新鑑定考古學的資料,認為主前一二九○年的說法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而以一四四五年更為合理。

出埃及的日期對我們明白埃及人的宗教及民生的影響並不大。埃及人素有泛神觀念,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敬拜的神明,動物也會被當為神 。這些神的威望跟敬拜者的聲譽同升同降,敬拜某位神的人有能力時,就證明該神滿有能力。埃及人性格樂觀,他們不用擔憂饑荒, 因為尼羅河按時灌溉兩岸的田地,給予他們一切所需的。

主題特色
出19:3-6是本書的鑰節,裡面包含了本書的兩個主題:
1.壓逼者之受審判及被壓逼者之得拯救(19:4),
2.獲解救者如何成為神的子民及他們之特徵(19:5)。

因此,本書的前半段(1:8-19:2)描述審判與救贖;後半段(19:7-40:38)則描述這個新團體如何得以成形。

本書將焦點集中在兩個地區,一個是埃及,另一個是西乃。本書的前半部算是描寫以色列人如何從埃及到西乃;後半部則描述他 們在西乃如何組織成一特別的民族。

當然,本書的主角其實不是以色列,也不是摩西,而是神自己。本書提出了不少神的屬性,其中明顯的是:祂掌管歷史;祂是「耶和華」 ;祂是聖潔的;祂施行救贖,又施行審判。

本書大綱

  1. 被壓迫者在埃及為奴的生活(1章)
  2. 拯救者的預備(2-4章)
  3. 神刑罰壓迫選民的法老(5-11章)
  4. 逾越節與出埃及(12-14章)
  5. 曠野的旅程(15-18章)
  6. 在西乃立約(19-24章)
  7. 有關崇拜及會幕的指示(25-31章)
  8. 盟約的破壞與重訂(32-34章)
  9. 建造會幕(35-40章)

Go to Top


約伯記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書名取自主角約伯,作者則不詳。

由於書中沒有提到任何國家歷史或世界大事,也沒有論及以色列民族制度的資料,所以學者對本書的寫作日期頗多推測。某些學者認為本 書是以色列民族的早期作品;故事的發生遠在列祖時代 (見1:5註),初稿可能是在那時候完成,至於最終完成階段則可能是在所羅門時 代,因書中體裁接近當時盛行之智慧文學。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學者以本書為猶太人被擄後的作品。

主題特色
雖然有關受苦的爭論佔了本書大部分的篇幅,但從神向約伯顯現、答覆他的疑問與約伯的回應看來,本書的宗旨乃是道出:人在苦難中, 任何理性上對苦難來由的解釋實在不能安慰受苦者,惟有與神面對面相交,人才能尋得平安滿足,可以不為苦痛所困。換句話說,本書的 重點不在神學問題的討論,而是強調信仰的體驗。

本書的體裁有其獨特之處:序(1-2)與跋(42:7-17)為散文,其餘皆為詩體。全書結構有若干對稱地方,如神與撒但有兩次對話,撒但 兩次攻擊約伯,耶和華與約伯兩次對話。

本書所用的希伯來字彙非常豐富,其中許多鮮見於其他聖經書卷。書中也採用了亞拉伯和亞蘭文字彙,有部分是補充希伯來文的缺乏,而 部分則為同義字。風格方面,本書變化多端:有獨白、對話、祈禱、頌讚 ...... 等,氣勢磅礡、且簡潔文雅。

雖然本書有若干艱深晦澀地方,並偶有殘缺經節,但仍不失其優美,文學水平極高。

本書大綱

  1. 序──撒但的攻擊(1:1-2:13)
  2. 受苦問題的爭辯(3:1-31:40)
    1第一回合的爭辯(3:1-14:22)
    2第二回合的爭辯(15:1-21:34)
    3第三回合的爭辯(22:1-31:40)
  3. 以利戶的言論(32:1-37:24)
  4. 神的答覆與約伯的懊悔(38:1-42:6)
  5. 跋──從苦況中轉回(42:7-17)

Go to Top


四福音書總論

  1. 「福音」的意義:福音作為一個信息,是關乎神兒子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蹟,特別是祂降世為人、受死和復活所帶來的救恩盼望( 參可1:1; 羅1:2-4; 林前15:3-4)。福音書則是有關主生平、福音信息的紀錄。在初期教會中,有許多記主生平的著作流傳於世(見 路1:1) , 但只有四本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約翰福音)後來被教會納入正典,公認為聖靈默示而成的作品;其餘 的著作如巴拿巴福音、彼得福音、偽馬太福音等,則被視為「偽經」。

  2. 福音書的形成:這大概可分為三階段:主講論、口傳、成書。當主在世上宣講時,祂並沒有書寫記錄,但用了許多方便記憶的語 句(參太5:3-12; 可2:17, 21-22)。 在教會初期,使徒和第一代見證人的宣講中,不斷引用、重覆主原來的話語,這就形成口傳的 資料 (參徒20:35; 林前11:23-26)。 但當第一代見證人年事漸高,耶穌生平及教訓的收集成書便變得十分重要。由主後六十至一 百年間,四本福音書也就分別由使徒(馬太和約翰)和使徒門生(馬可和路加)相繼完成(參各卷簡介的「寫作背景」)。

  3. 福音書的異同: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三本福音書有許多相似之處,故有「符類福音」(或「對觀福音」)之稱。馬可 福音全書共661節 , 當中有606節在馬太福音出現,又308節與路加福音的經文相似;只有31節沒有在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兩書出 現而已。另外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也有約250節相似 , 是馬可福音所沒有記載的資料。由此可見,這三卷福音書之間確實有許多 相似、重覆之處。目前許多學者接受的看法是:馬可福音為第一本寫成的福音書;當馬太及路加書寫時,不約而同參考了馬可福 音及另一份資料(學者通稱Q資料), 只是他們另外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資料(參附錄:「符類福音中的比喻」和「主所行的神 蹟」,以致三卷福音有其異同之處。上述解釋有其根據與長處,但也有弱點和限制,只能看為一種理論。無論如何,符類福音書 之間在文字和內容上雖有相同之處,但在重點上卻各有不同(參各卷簡介)難怪第二世紀他提安所編的一本四福音合參,不獨不 能取代福音書的地位,反被淘汰,終告式微。因這緣故,信徒研讀聖經時,必須留意各福音書的獨特性和信息重點。

    約翰福音顯然與符類福音有所差別(參「約翰福音簡介」有關內容、神蹟、時間、教訓、詞彙上的特色)。這可能是因為約翰福 音成書於符類福音之後,而作者(使徒約翰)避免重覆符類福音的內容,並且在神學上側重信、生命、信徒與主聯合等教訓。因 此約翰福音有補充符類福音的作用,同時亦反映出作者多年對主生平和身分的咀嚼和體會。

  4. 福音書的價值:福音書除了提供有關主生平及教訓的可靠資料外,還有神學上的貢獻。四本福音書分別以不同地方,針對不同的 受眾而作出不同角度的闡釋。馬太針對猶太人,強調基督為彌賽亞,應驗舊約的預言。馬可針對羅馬人,強調耶穌是神的兒子, 取了僕人的身分服事人,為人捨命。路加的對象是受希臘文化薰陶的外邦人,要表明基督為人類的救主。約翰對未信的外邦人及 散居的猶太人宣講耶穌是基督,重點在神兒子的神性。這些不同的角度、互為補充的描繪,正反映出主耶穌基督的豐盛和偉大( 參看各卷簡介的「主題特色」部分)。

Go to Top


馬太福音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沒有指明作者是誰,但教會歷來認為作者是耶穌十二門徒中那稱為利未的稅吏馬太。很多學者都認為本書乃取材自馬可福音及其他資 料,經作者搜集後再加以整理和補充而寫成,因此寫作日期可能在馬可福音成書之後。至於確實日期,學者未能達成一致的意見,由主後 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不等。

主題特色
作者強調耶穌基督的君王身分,指出祂便是猶太人期待已久、要來拯救他們的彌賽亞(見1:1註): 第1章的家譜證實祂是大衛的後裔,是 合法繼承王位的人;祂生於大衛的故鄉伯利恆 (2:1) ; 東方的博士是以祂為猶太人之王去朝拜祂 (2:2) ; 祂以王的身分進入耶路撒冷 (21:5) 祂在彼拉多面前接受了君王的稱呼,判死的罪狀也稱祂為猶太人的王(27:37);將來,祂更要坐在榮耀的寶座上審判世人( 19:28; 25:31)。

本書凡涉及耶穌的教訓,大多以祂的國度為主題。「天國」一詞便出現了三十三次。作者描述這位君王在世上的三重任務──教訓、傳福 音、醫病 (4:23; 9:35) , 給天國裡的門徒留下榜樣和使命。

本書具有濃厚的猶太色彩,尤其對耶穌與猶太信仰的關係作一直接的交代。作者強調耶穌的生平事蹟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全書逾十五 處),祂的來臨是成全舊約的律法(5:17) 全書引用舊約聖經超過三十次,書中有關耶穌的教訓也常涉及舊約的人物事蹟和當代猶太信仰 的背景。雖然本書很可能不是第一本寫成的福音書,但因著它與舊約的密切關係,將它排列在四福音書中的第一本是相當恰當的。

另一方面本書也同時指出天國的伸展將超越猶太人的範圍,而普及外邦的各方各族:耶穌基督是亞伯拉罕的後裔 (1:1) , 正是萬國都必 因祂得福的那位(見創22:18); 從第1章的家譜中可看到耶穌帶有外邦人的血統(見1:3-6註);作者也引述耶穌兩次稱讚外邦人信心的話 (8:10; 15:28) , 並指出福音將傳遍天下(24:14; 26:13),天國裡有從各方來的子民(8:11),主的大使命也是使萬民作祂的門徒(28:19 )。可見作者雖然站在猶太教的背景來看耶穌的生平,但他絕對不是狹窄的國家主義者。

在結構方面,本書將耶穌的教訓歸納為五大段,再與其他五段敘述互相交錯排列(見大綱),每段教訓都與敘述經文清楚劃分。作者似乎 有意將手上的資料加以系統化,以求達致易於教導和熟記的效果。在四福音書中,馬太福音是早期教會最通行及最具影響力的一本。

本書大綱

  1. 序言──君王的誕生(1:1-2:23)
  2. 敘述──君王使命的準備(3:1-4:25)
    教訓──登山寶訓:天國的生活模式(5:1-7:29)
  3. 敘述──君王醫病行神蹟(8:1-9:38)
    教訓──君王差遺及勉勵門徒(10:1-42)
  4. 敘述──對君王的不信和敵意(11:1-12:50)
    教訓──天國的奧秘(13:1-52)
  5. 敘述──君王遭人拒絕和接納(13:53-17:27)
    教訓──天國裡的肢體生活(18:1-35)
  6. 敘述──君王上耶路撒冷,與敵對者的衝突(19:1-23:39)
    教訓──未來的災難和君王的再臨(24:1-25:46)
  7. 結語──君王的被捕、被釘與復活(26:1-28:20)

Go to Top


馬可福音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雖然沒有說出作者是誰,但教會傳統一直以來認為作者是約翰馬可。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馬利亞的兒子(徒12:12)。

馬可曾參加巴拿巴和保羅的旅行傳道(徒12:25; 13:5), 中途卻退出返回耶路撒冷 (徒13:13)。 這事引起保羅的不滿,於是在第二次傳 道旅程開始時反對他同行,結果保羅與巴拿巴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參徒15:37-38)。不過,多年後,馬可再度與保羅同工(提後4:11; 門24),亦與彼得同工,與他建立密切的關係,彼得稱為他的兒子(彼前5:13)。因此,馬可寫本書的主要資料極有可能來自彼得。

本書大概為後主後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

對象顯然為外邦人,因為

  1. 全書所引用舊約經文不多;
  2. 與其他福音書比較,猶太習俗均有較詳細的解釋,如7:3; 14:12; 15:42等;
  3. 雖然內文保留亞蘭文語句,但都加上解釋,如3:17; 5:41; 7:11等。

此外,本書更似為羅馬人而寫,因為

  1. 作者不時引用拉丁文字彙,如譯為「護衛兵」(6:27)、「稅」(12:14)、「百夫長」(15:39, 44, 45)等字。 作者這樣做 ,可能是為了方便習慣採用羅馬官方文字(拉丁語)的讀者;
  2. 15:21提及的魯孚和亞力山大 , 與故事的發展並無關係 ,作者故意提及,可能是因為讀者熟識他們。魯孚可能就是保羅在書 信中提及,住在羅馬的那一位(羅16:13);
  3. 6:48的「四更天」(參13:35)是羅馬人計時之點數。

主題特色
「神的兒子」是本書最突出的主題 (1:1, 11; 3:11; 5:7; 9:7; 14:61等)。作為神的兒子,耶穌擁有醫病,趕鬼,行神蹟奇事權柄,使群眾為 之懾服。甚至當祂死在十字架上時,一位羅馬長官亦禁不住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15:39) 。 這位神的兒子同時擁有人性,會流露感情 (3:5; 7:34),且需要禱告(6:46; 14:35);而祂來到世上是為要完成救贖的工作(10:32-16:20)。

  1. 本書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卷。
  2. 書中沒有耶穌出生和早年背景的記載,只記述祂公開工作的片段,尤強調其後期工作,幾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敘述耶穌往耶路撒冷  並在那裡受難和復活的經過。
  3. 在記載耶穌的工作方面,馬可提及耶穌行神蹟有二十次之多,而耶穌的言論只有兩段較長的記載 :4:1-34; 13:1-37。 本書強調耶穌來  到世上是要服事人(10:45)。
  4. 作者文筆生動(參1:12「催」,2:4「拆了」,4:37「打入」等)和細膩;群眾對耶穌行動的反應(10:24, 32等) 與耶穌個人的舉動和  表現(1:43; 3:5; 7:34等)都一一描述。
  5. 本書對門徒的描寫非常坦率,沒有遮掩地指出他們對耶穌的工作和身分愚昧無知(4:13; 6:52; 8:17, 21; 9:10, 32; 10:13-14)。

本書大綱

  1. 工作的預備(1:1-13)
  2. 在加利利的工作(1:14-9:50)
    1. 在加利利海附近的工作(1:14-5:43)
    2. 在家鄉及加利利內外的工作(6:1-9:50)
  3. 往耶路撒冷路上的談論(10:1-52)
  4. 在耶路撒冷的工作(11:1-13:37)
  5. 受難的經過(14:1-15:47)
  6. 復活、顯現與升天(16:1-20)

Go to Top


路加福音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雖未明顯提及作者,但歷代教會以路加為第三卷福音的作者。根據聖經其他書卷所提供的資料,路加是一位醫生(參西4:14), 很 可能是外邦人,因他未曾被列入那些「奉割禮的人」的名單之內(參西4:10-11),他是保羅的同工(參徒16:10; 門24),也是保羅殉道之 前在羅馬末次被囚期間的忠心伙伴(參提後4:11)。

學者對本書的寫作日期,頗有爭論。由於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是上下兩集 (參徒1:1) , 而使徒行傳最後是提及主後六十年代初保羅在羅 馬的活動 (徒28:30) , 所以路加福音寫作的日期可能在六十年代初期(參使徒行傳簡介「寫作背景」一項)。另一方面,不少學者認為 :路加福音取材自馬可福音,所以前者的寫作日期必在後者寫成之後。本書的成書地點不詳,可能是羅馬或該撒利亞。

書中唯一提到的讀者是有名望的提阿非羅(1:1-4)。此人的身世不詳,但可能有分贊助此書的發行。有些學者則認為提阿非羅這名字意思 是「愛神者」或「被神愛者」,所以此書的對象是泛指一切相信神的人。此外,作者往往避免採用外邦人難以理解的猶太術語,如「拉比 」,「和散那」等,可見外邦人為本書的主要寫作對象。

主題特色
本書描述主耶穌至善、完全、滿有恩慈、榮耀的人性;強調祂是完美的人子,是普世的救主,為世人帶來平安,使榮耀歸給神(參2:8-14 )。

全書的特點如下:

  1. 這是一部文筆典雅的文藝作品和優美的史書,作者先仔細考查有關的資料 (1:1-4) , 才依序編排耶穌的生平事蹟,並將敘 述鑲嵌在當時羅馬帝國的歷史骨架裡(1:5; 2:1-2; 3:1-2)。
  2. 詳細記載了施洗約翰的出生;更用了頗長的篇幅報導主的出生和童年事蹟。
  3. 常提及被社會輕視的人物,如稅吏、罪人、女人和寡婦等等(7:12; 8:1; 15:1; 18:13)。
  4. 強調福音的普世性(2:10, 31-32; 3:6; 10:33; 17:16, 19; 24:47)。
  5. 強調聖靈的工作(1:15; 2:27; 3:16, 22; 4:18; 10:21; 11:13; 24:49),禱告(3:21; 5:16; 6:12; 9:18; 11:1; 5:10; 18:1-14; 22:32, 46)。
  6. 書中也注重敬拜的生活,蘊藏四首今日教會的名詩:
    1. 尊主頌(1:46-55);   
    2. 撒迦利亞頌(1:67-79);   
    3. 榮歸主頌(2:14);   
    4. 西面頌(2:28-32)。

本書大綱

  1. 序言(1:1-4)
  2. 施洗約翰和耶穌的出生與童年(1:5-2:52)
  3. 耶穌對使命的準備(3:1-4:13)
  4. 在加利利的傳道事工(4:14-9:50)
  5.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9:51-19:27)
  6. 在耶路撒冷的工作(19:28-21:38)
  7. 受難和復活(22:1-24:53)

Go to Top


約翰福音簡介

寫作背景
根據約21:20, 24, 本書的資料來源與背後作者是「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從整卷書看來,作者明顯是一度居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因他對 猶太習俗(如7:37-39; 18:28)、巴勒斯坦地理 (1:44, 46; 5:2; 19:13),都非常熟悉。此外,作者對耶穌生平的描述是根據目擊證人的資料 (1:14; 2:6; 13:26; 19:35; 21:8, 11等);書中顯示蒙愛的那門徒和彼得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13:24; 20:2; 21:7, 20) 。 若參看首三卷福音書, 便知跟彼得特別熟識的是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和約翰。在兩者中,雅各很早便為主殉道(徒12:2),所以「主所愛的門徒」、 本書 的資料來源,以至作者很可能就是使徒約翰。事實上,教會傳統上認為本書是使徒約翰年老時(主後第一世紀末葉)在以弗所寫成或批准 發表的。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原為漁夫,後蒙耶穌呼召成了十二門徒之一(太4:21-22),與兄弟雅各有同一別號 ── 「雷子」(參可3:17; 路9:49; 52-54), 並與彼得、雅各同為耶穌最親信的門徒(可5:37; 9:2; 14:33; 路22:8)。

耶穌升天之後,約翰於早期耶路撒冷的教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參徒3:1; 8:14; 加2:9), 後來曾被充軍至拔摩海島(啟1:9)。據教會的 傳說,約翰在所有使徒中活到最老,後在以弗所逝世。

主題特色
作者清楚表明他的目的 (20:20-21), 就是要使人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因信祂而得生命。從本書多處解釋猶太風俗(2:6; 4:9) 及希伯來字義 (1:38, 41) 的做法看來,對象包括不諳希伯來語、散居四處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此外,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知道,作者很 可能是針對教會中一些異端,而加以駁斥(參1:6及19:34註)。

本福音書跟符類福音(頭三卷福音書)在多方面不相同。有關耶穌生平方面,本書略去了許多事蹟,如耶穌的誕生、受試探、登山變像、 許多加利利的事工、主餐的設立、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等。

在耶穌所行的神蹟中,本書只記載七個見證祂神性的神蹟表記 ──

  1. 水變酒(2:1-11)、
  2. 醫治大臣之子(4:46-54)、
  3. 醫治癱子(5:1-18)、
  4. 餵飽五千人(6:6-14)、
  5. 履海(6:16-21)、
  6. 醫治瞎子(9:1-7)及
  7. 叫拉撤路復活(11:1-45)。

從約翰的記載中,可知耶穌公開的工作至少有兩年(提到三次的逾越節),遠在施洗約翰還未被捕入獄之前便在猶太開始,並且遍佈猶太 和加利利。相反地,符類福音只記耶穌在施洗約翰入獄後的工作,偏重加利利的事工,並只提到最後一次的逾越節。

有關耶穌的教訓方面,約翰福音缺少符類福音常見的語句精警的比喻,和論天國的教訓,卻多記載耶穌長篇大論的講章,而內容往往是耶 穌的自我宣稱,其中以七個「我是」尤為重要,計有:

  1. 「生命的糧」(6:35)、
  2. 「世界的光」(8:12; 9:5)、
  3. 「羊的門」(10:7)、
  4. 「好牧人」(10:11-14)、
  5. 「復活、生命」(11:25)、
  6. 「道路、真理、生命」(14:6)、
  7. 「真葡萄樹」(15:1)。

此外,約翰福音有它獨特的詞彙,如「光」、「生命」、「信」、「真理」、「愛」、「見證」、「父」、「子」等。

其他重要的主題尚有 「保惠師」(14-16)、「撒但」和「世界」(8:44; 12:31; 17:15)、「道」(1:1-14)、「重生」(3:1-12)等 。由 於這卷福音常常指出事情的屬靈意義,所以教會傳統上稱它為「屬靈(或靈意)的福音」。

約翰福音亦強調耶穌與個人的關係,提到耶穌與他人會晤共廿七次。此外也著重耶穌的人性,如指出祂困乏口渴(4:6-7)、悲嘆(11:33 )、憂愁(12:27)等。

本書大綱

  1. 序言 ── 神兒子成為肉身(1:1-18)
  2. 神兒子的彰顯(1:19-4:54)
    1. 施洗約翰及他人的見證(1:19-51)(3:22-36)
    2. 迦拿婚宴變水為酒(2:1-12)
    3. 潔淨聖殿(2:13-25)
    4. 與尼哥底母談話(3:1-21)
    5. 向撒瑪利亞人傳道(4:1-42)
    6. 醫治大臣兒子(4:43-54)
  3. 神兒子所遭受的對抗(5:1-12:50)
    1. 於耶穌路撤冷(某節期) ── 治癱子(5:1-47)
    2. 於加利利(逾越節) ── 餵飽群眾(6:1-71)
    3. 於耶路撒冷(住棚節) ── 治瞎子(7:1-10:21)
    4. 於耶路撒冷(修殿節) ── 遭抗拒(10:22-42)
    5. 於伯大尼 ── 叫拉撒路復活,被馬利亞膏抹(11:1-12:11)
    6. 於耶路撒冷 ── 凱旋進京與末後呼籲(12:12-50)
  4. 神兒子的最後教導(13:1-16:33)
  5. 神兒子的祈禱(17:1-26)
  6. 神兒子的受害(18:1-19, 42)
  7. 神兒子的復活與顯現(20:1-21:25)

Go to Top


希伯來書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沒有註明作者,學者們多同意此書並非保羅所作。因為本書的文筆、風格、推論及引用舊約經文的方式等,都跟保羅書信不同。

來2:3更顯示 , 作者似乎與讀者一樣,對救恩的認識,並非來自直接的啟示,所以他不可能是使徒。故有人猜測作者是巴拿巴、亞波羅或 其他人,如腓力、路加等。

本書大概於主後七十年之前寫成 , 因為8:3; 9:6; 10:2等似乎暗示了成書時聖殿的禮儀仍在進行中,全書亦找不到任何有關主後七十年耶路 撒冷淪陷或聖殿被毀的跡象。若聖殿已被焚毀,作者在強調舊約禮儀被基督取代時,應可引用此事以表明舊約禮儀的結束,但作者並沒有 這樣做,顯示當時聖殿仍然存在。

按照本書的標題,作者是以「希伯來人」為對象,但此標題不屬本書正文,而且也沒有說明讀者的所在地。有些學者相信本書是寫給羅馬 的信徒,因讀者似乎與意大利人有關 (13:24) 。 無論如何,這些信徒是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作者所引用的舊約經文乃出自希臘文譯本) 。本書的主題多以舊約為背景,作者亦多次引用舊約聖經以支持自己的論點,這顯示讀者們都承認舊約聖經的權威,且對舊約歷史和禮儀 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及嚮往。他們是第二代的信徒,對救恩的認識主要是從他人領受所得 (2:3)。 他們曾為福音受苦 (10:32-34; 12:4), 但靈命的長進卻半途停頓下來(5:11-12),且有變節返回推崇律法主義之猶太教的傾向(10:36-39; 13:9)。當時在羅馬人的統治下,作猶 太教徒遠比作基督徒安全,很多信徒可能因此不願意完全脫離猶太教,以免遭受迫害。本書之目的正是針對這個危機:一方面指出基督福 音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勸勉信徒不要離棄真道,務要憑信心堅持到底。

主題特色
本書雖然以書信的形式結束(13:22-25), 但基本上是一篇訓詞。作者首先極力陳明基督的優越性,強調無論在啟示、名分、權柄或救贖 的成就上,基督都超越舊約的使者或祭司(「超越」,和合本多譯為「更美」。原文此字在本書共出現十三次之多)。不但如此,舊約很 多禮儀及人物所預表的,正是這位基督;祂成全了神在歷代以來所預備的計劃。這救恩既已完全,便永遠有效,不須加以補充或取代。作 者接著勉勵信徒:既然福音是這般完美,他們便應該堅守到底。此外,作者亦以基督和歷代聖賢的榜樣鼓勵他們,另在本書加插五處警戒 性的經文(見下文大綱),以逐步加強的語氣,就離棄基督真道所導致的嚴重後果提出警告。

本書大綱

  1. 基督的優越性(1:1-10:18)
    甲 更美的使者(1:1-4:13)
    1引言──基督的資格(1:1-3)
    2基督超越天使(1:4-2:18)
    1. 基督在名分上超越天使(1:4-14)
    2. 警告:不可忽略這更大的啟示(2:1-4)
    3. 基督在權柄上超越天使(2:5-9)
    4. 基督受苦完成救贖(2:10-18)

    3基督在名分上超越摩西(3:1-6)
    4警告:不信者不能進入安息(3:7-4:13)
    1. 不信的危機(3:7-19)
    2. 有安息的應許為選民存留(4:1-11)
    3. 神的道辨明心思(4:12-13)

    乙 更美的祭司(4:14-10:18)
    1基督勝任大祭司之職(4:14-5:10)
    2當持守盼望免被廢棄(5:11-6:20)
    1. 信徒當力求長進(5:11-6:3)
    2. 警告:背道者不能重新悔改(6:4-8)
    3. 務要堅持盼望承受應許(6:9-20)

    3基督照麥基洗德的體系作祭司(7:1-28)
    1. 麥基洗德預表基督(7:1-3)
    2. 麥基洗德在位分上超越亞伯拉罕(7:4-7)
    3. 麥基洗德的祭司體系取代利未的體系(7:8-14)
    4. 基督超越利未祭司(7:15-28)

    4基督在天上作大祭司(8:1-5)
    5基督作新約的中保(8:6-13)
    6基督獻上更美的祭(9:1-10:18)
    1. 有關舊約祭禮的條例(9:1-10)
    2. 基督救贖的徹底(9:11-14)
    3. 基督以血立新約(9:15-22)
    4. 基督為最美之祭(9:23-28)
    5. 律法包含對基督的預表(10:1-10)
    6. 基督永遠的救贖(10:11-18)
  2. 實際應用(10:19-13:25)
    1當以誠以信來到神面前(10:19-25)
    2警告:不可故意干犯基督(10:26-31)
    3當追念往日、持守所信(10:32-39)
    4歷代聖徒信心的榜樣(11:1-40)
    5當仰望基督、忍受管教(12:1-13)
    6警告:不可拒絕神(12:14-29)
    7信徒該作的事(13:1-19)
    8祝福與問安(13:20-25)

Go to Top


雅各書簡介

寫作背景
根據教會傳統,雅各書的作者是耶穌的兄弟雅各(太13:55; 可6:3)。主在復活後向他顯現,他便歸信主(林前15:7), 後來成為耶路撒冷 教會中的柱石(加1:19; 2:9), 身居領導地位(徒15:22-29)。 相傳雅各生活敬虔,甚得一般猶太人和基督徒敬重。但主後六十二年,在 大祭司策劃下,雅各終因信仰緣故被公會處死。

學者對本書的寫作日期說法不一,但因為書中的教會儀式和紀律仍屬雛形,全書未提及耶路撒冷大會(主後四十八或四十九年)的議決或 有關事項,故不少學者認為本書的寫作日期頗早,約主後四十五至五十年間。

本書的對象是「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1:1, 直譯)。這可能指:
1.各地的猶太籍基督徒(十二支派代表以色列);
2.各地所有信徒,包括外邦人在內(以基督徒為「新以色列」,參羅2:28-29; 加6:16)。

由於本書內容提及「會堂」(2:2)、「祖宗亞伯拉罕」(2:21),且多處引用舊約例證(2:25; 5:11, 17)等,本書也許主要以1.為對象。

主題特色
本書作者以牧者的心腸寫信給身受試煉的信徒,勉勵他們忍耐下去(1:3-4, 12; 5:7-11)。 另一方面,作者雅各宛如舊約時代的先知,強調 信心的實踐(1:22; 2:14-26),指斥重富輕貧(2:1-12)、欺壓窮人(5:1-6)的做法,力陳舌頭的奸險(3:1-12)、假智慧與世俗化( 3:13-4:16)的錯謬等。

書中很少提及系統性的基督教教義,卻注重基督徒實際的生活問題。本書例證很多取材於舊約,參2:21-23, 25; 5:11, 17。 此外, 本書喜用 淺顯而現實的比喻,道出深邃的真理,又多採用諺語、精簡句子等,深具猶太人智慧文學的特色,並與主耶穌的登山寶訓有類似的風格和 內容(參1:19-21, 26-27; 3:1-12; 4:11-12; 5:1-3, 12)。

作者雖然語帶權威,卻屢屢稱呼讀者為「弟兄們」,流露親切之情。其文筆的優美流暢,為新約中的表表者。

本書大綱

  1. 問安(1:1)
  2. 試煉與試探(1:2-18)
  3. 聽道與行道(1:19-25)
  4. 虔誠與待人(1:26-2:13)
  5. 信心與行為(2:14-26)
  6. 言語與智慧(3:1-18)
  7. 世俗與財富(4:1-5:6)
  8. 信心與禱告(5:7-20)

Go to Top


彼得前書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的作者彼得 (1:1) 原名西門,本為漁夫,後來蒙主呼召作得人的漁夫(路5:8-11), 並獲賜新名,希伯來文為「磯法」,繙為希臘 文即「彼得」,就是「磐石」的意思 (參太16:18) 。 在十二使徒中,彼得是最接近主的三個使徒之一 (參太26:37; 可5:37; 9:2)。 當耶 穌被捕受審時,彼得曾三次不認主,但在耶穌復活升天、聖靈降臨之後,彼得成為教會的領袖、 「受割禮之人的使徒」 (參加2:7-8) 。 據教會傳說,使徒彼得在尼祿皇帝逼害教會時,與保羅同於羅馬殉道。

本書寫給散居在小亞細亞北部羅馬各省分的基督徒(1:1); 彼得當時是在「巴比倫」(5:13)。所謂「巴比倫」可能是彼得給羅馬城的 代號 (參啟14:8; 18:2) , 以避免來自當政者的麻煩。與他同在一起的還有西拉和馬可(5:12-13),時間大約是主後六十年代初期。

從本書的內容看來,這些教會正在經歷一些逼害,且面對尚要來臨的試煉(參1:6; 4:12-19; 5:9-10)。根據史載,在豆米仙皇帝(主後八十 一至九十六年在位)之前,羅馬帝國對教會還未展開普遍性的逼害,主後六十四年尼祿皇帝對羅馬信徒的逼害,也未擴散至小亞細亞的這 些省分,所以本書所言及的苦難,是指信徒在充滿敵意的外邦社會中,須經常面對的毀謗和逼迫(參2:12, 3:16)。彼得撰寫此信正是履行 主所託付他的任務(參路22:31-32),在黑暗的時代堅固神的教會。

主題特色
本書旨在勸勉信徒在患難中持守信心,站立不移(5:11-12)。書中提及「受苦」不下十六次,其中七次記述基督的受苦(1:11; 2:21, 23-24; 3:18; 4:1, 13; 5:1),藉此提醒讀者:苦難是在所不免的事,信徒當效法主的榜樣,忍受冤屈,專心仰望神。書中另一主題是「盼望」:耶 穌經過苦難後得著榮耀,同樣,信徒雖處身苦難中,仍可有盼望,知道當主再來時可與基督同享永遠榮耀(1:3, 7, 21; 4:13; 5:1, 4, 10)。由 於這盼望不是源出信徒本身,本書又強調神的「真恩」(5:12),以此形容基督徒信仰的特質(1:10, 13; 3:7; 5:5, 12)。

全書充滿作者的囑咐,勉勵讀者存敬畏神的心,品行端正,一心為善。書中有幾段難解的經文,如3:18-21; 4:1, 6等。

本書大綱

  1. 卷首問安(1:1-2)
  2. 基督徒的救恩和盼望(1:3-12)
  3. 基督徒應有的新生活(1:13-2:10)
    1聖潔的生活(1:13-21)
    2弟兄相愛的生活(1:22-25)
    3長進和事奉的生活(2:1-10)
  4. 基督徒與人相處應有的表現(2:11-3:12)
    1好行為的重要性(2:11-12)
    2當作好公民(2:13-17)
    3當作好僕人、效主受苦(2:18-25)
    4當作好妻子、好丈夫(3:1-7)
    5與人相處之道(3:8-12)
  5. 基督徒的受苦(3:13-4:19)
    1為義受苦的表現和榜樣(3:13-4:6)
    2信徒當相愛、互相服事(4:7-11)
    3不恥為作基督徒而受苦(4:12-19)
  6. 教會內長幼之責與抵受苦難之法(5:1-11)
  7. 結語(5:12-14)

Go to Top


彼得後書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頭一句即表明作者為西門彼得,另有數處引述彼得的事蹟(1:14, 16-18), 又提到寫給讀者的頭一封信(3:1),並以保羅為他的同輩 (3:15)。 這些內證都與教會歷來對本書作者的看法相符。然而近代不少學者對這傳統立場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本書的文章風格與彼得前 書有顯著不同,表明作者另有其人;本書部分內容與猶大書十分相似,顯然是使徒後人抄襲猶大書,另加補充而成;本書寫成時保羅的信 已蒐輯成書,可見為較遲的作品。諸如上述的理由雖不少,但缺乏說服力:不同的文筆或因出自不同的代筆人;與猶大書的雷同可另有解 釋(見該書簡介);彼後提到的保羅書信不一定已輯成一卷。由此看來,「本書作者為彼得」這論點仍屹立不倒。

倘若3:1的第一封信是指彼得前書 , 則本書的讀者應與前書相同 (參彼前1:1)。彼得大概寫了前書之後 , 面對殉道離世的可能性 (見 1:14-15,參前書的「寫作背景」),遂寫下此信作為他的「臨別贈言」。

主題特色
本書的一個目的是要激發信徒 (1:13; 3:1), 使他們在真道上堅定不移(1:10, 12; 3:14-15, 17),並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1:8; 3:18)。與 此同時,使徒警告信徒提防有人強解聖經 、 混淆真理(1:20; 3:16-17),並預告假師傅會引進異端,說「捏造的言語」、「虛妄矜誇的大 話」,胡亂「應許人得以自由」 (2:1, 3, 18-19) , 甚至不承認主,否認耶穌的再來(2:1; 3:3-4)。除了言語方面的謬誤外,這些假師傅 更行為惡劣,充滿邪淫、貪心,並妄自毀謗居尊位者(2:2-20)。 全書強調真知識的重要性,論到「知道」、「知識」共十六次之多。由 這些跡象看來,書中所筆伐的異端很可能是雛型諾斯底主義(見歌羅西書簡介「主題特色」及「教牧書信總論」當中帶縱慾傾向的類型。

本書大綱

  1. 問安(1:1-2)
  2. 真知識的性質(1:3-21)
    1增進真知識的基礎和途徑(1:3-11)
    2彼得個人經歷的見證(1:12-18)
    3先知預言的憑據(1:19-21)
  3. 假師傅的表現(2:1-22)
    1他們的出現和滲透(2:1-3)
    2他們將受審判的證明(2:4-10上)
    3他們的罪行(2:10下-16)
    4背棄真知識的可憐(2:17-22)
  4. 假師傅的信息與真知識的盼望(3:1-18)
    1否定主再來的說法(3:1-4)
    2主再來的憑據和盼望(3:5-13)
    3提防錯解聖經,要殷勤長進(3:14-18)

Go to Top


約翰一書簡介

寫作背景
約翰一、二、三書本身皆未指明作者與受書人,但教會歷來認為這三卷書都是使徒約翰寫的。由於書信的內容、措辭、觀念與約翰福音極 為相似,學者多同意這三卷書信與約翰福音是由同一位作者寫成(參約翰福音「寫作背景」簡介)。

反對約翰福音與約翰書信出自同一作者的亦不乏其人,他們指出約翰壹書與約翰福音的末世觀有所不同:約翰壹書論到的末世是將來的事 ,但約翰福音所描繪的永生是信徒現今已享有的福氣,而主再來的道理則不見強調。不過,這種截然的區分是武斷的。其實約翰福音也有 「未來」的成分(參約5:28-29; 6:39-40, 44; 12:48),同樣約翰壹書亦有「現在」的成分(參2:18)。由此可見這二書的末世觀是一致的。

本書流露長輩對晚輩說話的語氣,可知是使徒約翰晚年的作品。按早期教會的傳說,使徒約翰年老時曾在以弗所居住一段很長的時間,本 書可能就是在該處寫成的。成書日期大約是主後八十至九十年代。

當時小亞細亞的教會正受著雛型諾斯底主義的異端影響(參「歌羅西書簡介」、「教牧書信總論」),約翰所針對的異端便是這主義的一 些型態──克林妥主義或是幻影說,這些異端也認為知識是得救的條件,比信心、行為重要,物質是邪惡的,靈界才是善的。不僅如此, 他們更認為:肉身既屬於物質,則神絕不能成為肉身,基督的肉身是靈界的投影(幻影說),或者基督的靈是在耶穌這人受洗時臨到他身 上,到他死前則離開了他(克林妥主義)。使徒約翰為要針對這些錯謬,於是寫了約翰壹書,教導信徒辨明真道。

主題特色
約翰福音為耶穌作見證,表明祂是神的兒子,使人因信耶穌得永生(約20:31);約翰一書則闡明「與神相交」之道 (1:3), 與人分享在 基督裡豐盛的生命,使已相信耶穌的人確知自己有永生(5:13), 並勉勵他們持守真道,不受異端分子的迷惑(2:24-27)。因此約翰福音 有如本書的前奏,而本書如同約翰福音的應用。

本書與約翰福音在用詞上和手法上十分相似,常再三重覆一些重要的課題,如光、生命、真理、愛等、幫助那些已經認識神的信徒進入更 深的屬靈經歷。作者往往從正、反兩面來討論同一論題,如光明與黑暗,愛神與愛世界,神的兒女與魔鬼的兒女,愛與恨,真理的靈與謬 妄的靈等。

全書三番四次論到真信徒的三種標誌:
1.持守真理,不隨異端;
2.行為正直,不行不義;
3.愛主愛人,不仇恨、不空談。

本書大綱

  1. 引言:生命之道(1:1-4)
  2. 與神相交之道(1:5-2:17)
    1行在光中(1:5-2:2)
    2遵守誡命(2:3-11)
    3不愛世界(2:12-17)
  3. 作神兒女之道(2:18-3:24)
    1謹防敵基督(2:18-27)
    2持守救恩盼望(2:28-3:3)
    3堅決不犯罪(3:4-10)
    4當彼此相愛(3:11-18)
    5安穩在神面前(3:19-24)
  4. 真信仰之道(4:1-5:12)
    1分辨諸靈(4:1-6)
    2行在愛中(4:7-21)
    3得勝的信心(5:1-5)
    4神的見證(5:6-12)
  5. 結語:永生的確據(5:13-21)

Go to Top


約翰二書簡介

寫作背景
者雖然沒有道出自己的姓名,但「長老」的自稱顯示他是有名望的長者。由於本書的內容及風格均與一書相似,學者多贊同二書出自同 一手筆,而教會歷來認為使徒約翰就是作者(參約翰福音簡介)。

受書人被稱為「蒙揀選的太太和他的兒女」,引起學者許多猜測。有認為這是指一位姊妹和其家人,而她的名字是「居里亞」(原文「太 太」音譯),或「以力他」(原文「蒙揀選」音譯)。但多數學者認為收信人是某一間教會及其會友 ( 參賽54:1-8; 加4:24; 彼前5:13 的比 喻式描述)。作者也許採用這詞來表明教會是基督的新婦。(見林後11:2; 啟19:7-8)

由書信內容看來,本書與約翰的其他書信大約是同時期寫的,且可能寫於同一地點──以弗所(參「約翰一書簡介」,目的是要幫助信徒 在異端的沖激和挑戰下持守真理、實踐愛心。

主題特色
本書的內容可謂約翰一書的撮要:勉勵信徒彼此相愛、提防異端分子。作者充分表現了教會牧者對羊群的關懷與循循善誘。

本書的格式是典型第一世紀的書信形式,次序先後為: 作者姓名──受書者姓名──問候語──全書內容──最後問安。

本書大綱

  1. 問候語(1-3)
  2. 當遵行主命令(4-6)
  3. 當提防假教訓(7-11)
  4. 結尾與問安(12-13)

Go to Top


約翰三書簡介

寫作背景
作者自稱「長老」,實為使徒約翰(參「約翰二書簡介」)。受書人為該猶,書中並無顯示他屬於那間教會,只形容他是一位熱心接待客 旅的弟兄(5-8)。

此書大約與約一、二書同時寫成。由於該猶所屬教會的一位領袖丟特腓毀謗使徒,拒絕接待使徒的代表,甚至逼迫接待客旅的弟兄,作者 乃運用使徒的權柄責備他,並勉勵該猶繼續用愛心接待作客旅的傳道者(見7-8)。

主題特色
本書主要論到教會信徒接待客旅的問題:約翰二書勸告信徒不可接待傳異端的人,本書則勉勵信徒用愛心接待作客旅的弟兄:兩者可謂互 相呼應,針對不同的情況,將真理的兩面教導信徒。

本書大綱

  1. 問安(1-4)
  2. 稱讚該猶(5-8)
  3. 責備丟特腓(9-10)
  4. 推薦低米丟(11-12)
  5. 結語與問安(13-15)

Go to Top


猶大書簡介

寫作背景
教會傳統認為本書作者猶大即主耶穌的弟弟 (參太13:55; 可6:3)。有關他的生平事蹟,新約並無特別記載。他的另一個兄弟雅各(見1 ),後來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見雅各書簡介「寫作背景」)。

本書並無指明特定的對象,只聲明是寫給被召、在父神裡蒙愛、同得救恩、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一般基督徒 (參1, 3)。 由於獲悉教會中出 現背道者,作者於是立時起而斥責異端 , 維護正確的信仰(參3, 4)。由3, 17-18節暗示 , 此信可能是寫於最初使徒傳道的時期之後,大 約是主後七十至八十年之間。

主題特色
作者的宗旨是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 (3)。 他所針對的異端以及處理的手法,與彼得後書十分相似(見本書串珠及彼得後 書簡介「主題特色」)。事實上,本書除了前三節和後七節 (19-25)之外,內容(甚至字眼)大多在彼得後書可見。這樣便引起二書的 關係問題。今日學者對此意見紛紜,有謂彼得後書抄襲猶大書,有謂猶大書濃縮了彼得後書,更有認為二者不約而同的引用了一份或多份 駁斥異端的文獻。無論怎樣,這兩本書仍有其不同之處,例如彼得後書常用將來式時態預告假師傅的出現,猶大書則用現在式時態形容異 端:彼得後書論到的譏誚者因耶穌遲遲不再來而大做文章,但猶大書則沒有提及這方面。

猶大書異於彼得後書而相當獨特的一點,就是作者引用了猶太人民間的作品(見9註)及偽經的記載(見14, 15)。雖然他所徵引的典籍在 早期教會備受尊崇,但這並不表示他視之為聖經,我們也不能因他引用偽經而貶抑他的書。這正如保羅也曾引用外邦人的詩句作品(參徒 17:28; 多1:12)來表達真理一樣,並不影響聖經的權威性。

寫作方面,猶大書好用三的組合 , 例如5-7節提到歷史上三個審判(以色列人、天使、所多瑪與鄰近城邑的人),11節提及三個歷史的鑑 戒(該隱、巴蘭、可拉),22節提到三種人的不同態度等。

本書大綱

  1. 問安(1-2)
  2. 寫信因由(3-4)
  3. 斥責背道者(5-19)
    1歷史上三個審判(5-7)
    2背道者的錯謬(8-13)
    3以諾預言的應驗(14-16)
    4使徒話語的應驗(17-19)
  4. 勸勉信徒(20-23)
  5. 頌讚(24-25)

Go to Top


啟示錄簡介

寫作背景
本書作者自稱為「約翰」(1:1, 4; 21:2; 22:8),並且說自己是當代信徒的弟兄 (1:9) , 顯然是當代信徒熟識的人。早期教父游斯丁(主 後一五○年)及愛任紐(主後二百年)都說他是十二使徒之一。由於這二人與小亞細亞教會有密切關係,他們的話相當可信。

在文筆上,啟示錄與約翰福音有些差別,前者不及後者通順,但這可能是由於作者被放逐在外 (1:9) , 沒有他人可以代筆(參羅16:22) 或修飾文字。

書中沒有明顯地指出著作日期。我們僅知道作者被放逐於拔摩海島(1:9)而且患難與逼迫快要來臨 (2:10, 22)。 愛任紐說使徒約翰撰寫 啟示錄的年代是在羅馬皇帝豆米仙統治(主後八一至九六年)的末期。

主題特色
本書的開始與結尾都說作者寫作的目的是把必要快成的事指示祂的僕人(1:1; 22:6)。顯然,魔鬼在末世猖狂,但神的寶座永存(4:1-11; 8:3-5; 11:19; 15:5-8);祂必刑罰惡人,並使信徒與被殺羔羊一同作王(1:5; 5:9-10; 11:15-17; 20:6),忠心見證的殉道者必享受新天新地中 的生命(7:14-17; 22:14) 。 因此,信徒是有福的 (1:3; 14:13; 16:15; 19:9; 20:6; 22:7, 14),他們可以過著讚美神的生活(5:9-14; 7:10-12; 11:15-18; 15:3-4; 19:1-6)。

本書作者認為他所寫的是「啟示」和「預言」(1:1; 22:7), 而預言的內容與根據則是被聖靈感動而聽見與看見的「異象」 (1:10; 4:2; 15:1等), 所以書中自然有許多超自然的景象與象徵性的語言。但是,這並不表示書中一切都與現實無關,更不是虛構,因為它涉及的不 僅是將來的事,也有現在的事(1:19), 而所提及的人物雖有典故中的人(例如巴蘭,2:14), 也有當代的人(如安提帕,2:13)。 在風 格上,本書與但以理書一類的啟示文學(見1:1註)一樣。

學者對本書預言的解釋,一般分為四派:
1.過去派──認為一切預言都已在作者時代發生;
2.歷史派──認為預言在歷史上正具體地應驗;
3.未來派──認為預言有待將來主再來之前不久才實現;
4.靈意派──認為預言純粹是象徵,表明一些歷久常新的原則,卻不會按字面地在歷史上應驗。

以上四說,都是站在我們現今的立場看書中的預言。較正確的角度,也許是從作者的時代了解本書的預言。從他的立場而言,一切預言都 是快要發生的事 (1:1, 3; 22:6, 7等)。 其次,解釋書中象徵性的語言,必須遵循三條基本線索:書中經常影射的舊約背景、當代的文化背 景及上下文。

本書大綱

  1. 序(1:1-3)
  2. 致七教會的信(1:4-22:21)
    1導言(1:4-8)
    2第一異象:現在的信息(1:9-3:22)
    3第二異象:將成的事情(4:1-16:21)
    a寶座前的敬拜(4:1-11)
    b七印(5:1-7:17)
    插曲:患難中的應許(7:1-17)
    c七號(8:1-11:19)
    插曲:末世時的使命(10:1-11:14)
    d背景:屬靈的爭戰(12:1-14:20)
    e七碗(15:1-16:21)
    插曲:得勝者的歌頌(15:2-4)
    4第三異象:最後的勝利(17:1-22:5)
    a反對者的滅亡(17:1-20:15)
    b得勝者的天地(21:1-22:5)
    5結語(22:6-21)

Go to Top